南宋第一明君宋孝宗为何主动退位?

权力就像鸦片,越沾越上瘾。所以,没有哪位皇帝会心甘情愿地主动退位的,他如果提出退位,一定有惊天变故或难言之隐。

比如,宋孝宗赵昚的养父宋高宗赵构,赵构当年也是在连病痛有还没有的时候,突然宣布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恐怕是由于虞允文在“采石大捷”大胜金主完颜亮后,朝野之间对他当皇帝期间一直主张投降政策的批判和指责甚嚣尘上有关,让他在惭愧中以“倦勤”这由主动退位。那么,作为继任者赵昚,被称为南宋第一明君的宋孝宗,他也为何会在1189年突然主动退位呢?根据史籍的记载,原因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父子不和。赵构虽说主动退位,却并不甘心,因为权力的特质注定了人一旦沾上,便不会轻易放手,而且有时还会任性,哪怕退了位。比如,赵构每年生日,地方的封疆大吏们都会有固定的贡品,有的是地方特产,有的是奇珍异宝。有一次生日,赵构看了清单,发现贡品比往年少了许多,震怒不已,吓得赵昚赶紧把宰相虞允文喊来,请他协调一下关系。

谁知,虞允文去作说明时,也被赵构臭骂一顿。好在虞允文能忍,等赵构骂累了,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说皇帝是个孝子,本来无意减少贡品,主要是我这个办事的,说减少百姓的膏血,有益于太上皇的圣寿。还不失时机地恭维了赵构一番,才终于化险为夷。父子间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产生矛盾,其他大事可想而知。

二是北伐受挫。亲们知道,赵昚登上皇位后,曾一度为岳飞平反昭雪,并起用主战人士,锐意恢复中原。可是,这位有志明君却没有想到,他虽为一代君主,但上面还有个太上皇,太上皇的心里不同意的,皇帝想做也同样难得施行。可以说,赵昚尽管位居至尊,但他在其位,难谋其政,治国行政起来,却处处受制。

比如,赵昚每次同父亲在一起,都会提到“北伐”,比如理念,比如战略,比如用人等等,希望得到太上皇的支持。开始,赵构以为赵昚只是年轻气盛,说说而已,但赵昚却好像铁了心,不仅为岳飞平反,重新启用主战派,而且调兵遣将,积极备战,这把赵构给惹恼了。一次,赵昚又提到“北伐”,赵构发怒说:“大哥呀(高宗两个养子,赵昚为大),你还是等我死了以后,再谈这个问题吧!”可见赵构对此特别反对。

后来,赵昚也的确顶住太上皇的压力,进行了北伐。1163年,赵昚起用张浚为枢密使,准备北伐。赵构却暗中给其他人打招呼,让三省与枢密院的大臣顶着。这种情况下,赵昚干脆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史称“隆兴北伐”。但即便如此,这次北伐由于准备不充分,加上军队将领之间不和,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是心灰意冷。有一天,赵构在灵隐寺冷泉亭闲坐,一个和尚为他端茶,勤快而谦恭。赵构觉得他不像个和尚,便问来历。对方立刻哭着说,他本是某郡郡守,因获罪被贬为庶人,如今托身灵隐寺,苟延残喘。赵构看他可怜,回去便让赵昚给原郡守复职。

后来,赵构再去冷泉亭时,发现那人还在,赵构很不高兴。不久,赵构便责怪赵昚,儿子解释说,那个郡守在任上贪污腐化,名声狼藉,没被处死算万幸了。赵构酸酸地说,是啊,我老了,说话没人听了。吓得赵昚赶快特事特办,让那个郡守官复原职了。

这些事,让赵昚心灰意冷,加上北伐无果,国家积重难返,最后索性把位子传给了儿子赵惇,主动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