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的三个时期
旧红学,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的红学。
(1)题咏派
叶崇仑《红楼梦题词》,唤明(1771-1831)《金陵十二钗咏》
(2)评点派
19世纪,评点派大为活跃,书商大量出版经过批评、批点、新评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护花主人、明斋主人、大某山民的批评,太平闲人的“读法”,读花人的“论赞”和“问答”。
《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1832年双清仙馆刊本),王希廉,字雪香,号护花主人。王雪香抓住《红楼梦》的纲领即是“色空”,关键是“真假”“梦幻”。
《妙复轩评石头记》(作于1828至1849年,孙桐生1881年卧云山馆刊本),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太平闲人评《红楼梦》“较《金瓶梅》尤造孽”。他把《红楼梦》看成是“盗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是暗《金瓶梅》。他还论证《红楼梦》是宣传儒理易道。
《增评补图石头记》,姚燮,号大某山民,著有《读红楼梦纲领》。他的评点有总评和分评,论小说全书主题:“秦,情也。情可轻,而不可轻,此为全书纲领。”
《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1884年同文书局石印本),王、张、姚三家合评本。
(3)索隐派
乾隆五十九年(1794),周春撰就现存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认为《红楼梦》叙金陵张候家事。这一派以“纳兰成德(明珠)家事说”影响最大。另有傅恒家事说、刺和珅说等等。
“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出自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一书。该书认为宝玉即是清世祖。清世祖即顺治皇帝,是满清贵族举兵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董鄂妃,顺治贵妃,索隐派误传为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
蔡元培(1868-1940)在1917年9月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得出的结论是: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之状况。” 新红学,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后至1954年的红学。
(1)评点派
自1927年甲戌本问世以后,陆续出现了十余种带脂评的前八十回残抄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它们与1911年出版的并无脂砚斋署名的戚序本统称为脂本。
脂本评点者脂砚斋、畸笏叟、杏斋、梅溪等人均是曹雪芹身边亲友。但红学界对脂砚斋的真实身份争议很大,有作者说、叔父说、兄弟说、妻子说等等。
(2)现代评论派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1924年)、《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及其它文章中,对《红楼梦》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李辰冬《红楼梦研究》(1934,法文本)认为曹雪芹的人生观是“达观的”“出世的”,其著书目的在于抒发“人生不过一场梦”的感概,《红楼梦》的社会由世家、平民和奴隶三种阶级组合而成,但是“它们绝不含任何阶级斗争现象”,书中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格”,不存在“好人”“坏人”的对立。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1948)注重人物心理状态以性格特点的分析。
(3)考证派
胡适《红楼梦考证》(1921年),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鲜空气。胡适根据小说本身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清人笔记、年谱、传记、诗文等材料,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后四十回是高鹗续补。从此以后,曹雪芹被绝大多数红学家公认为《红楼梦》作者,妇孺皆知。胡适的这一功绩是不容否认的。
俞平伯《红楼梦辨》(1923年),首创文学考证法评批后四十回,应援胡适的“高续说”。功劳是巨大的,效用和影响却是很坏的。晚年忏悔: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是继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辨》之后出现的一部影响较大的红学专著。这是“一部对于《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第一次对脂批给予重视”。
(4)索隐派
1925年阚铎《红楼梦抉微》、1927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考证》、1934年景梅九《石头记真谛》等。由于考证派声势浩大,索隐派日益萎缩。 1954年以后进入当代红学时期。
(1)评论派
对《红楼梦》的艺术品鉴类研究的成果异常丰硕,如张毕来《贾府书声》(1983年)、薛瑞生《红楼采珠》(1986年)等。80年代的美学研究思潮使美学阐释方法成为红学研究的一种新研究视角,如王朝闻的《论凤姐》(1980年)、苏鸿昌《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1984年)等。
李希凡、蓝翎用马列主义研究《红楼梦》,形成了《红楼梦》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百科全书说;王志武的《红梦楼人物冲突论》(1985年),认为《红楼梦》的主要矛盾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围绕选择薛宝钗还是林黛玉而进行的冲突;梅新林的《红楼梦哲学精神》(1995年),从儒、道、释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红楼梦》的主题;王蒙的《红楼启示录》(1991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经验对贾宝玉的形象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1980年第一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周策纵的《红楼梦与西游补》、陈毓罴的《红楼梦与浮生六记》、白先勇的《红楼梦对游园惊梦的影响》等一些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也被引入红学研究,如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来考察《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等。
其它代表作:何其芳《论红楼梦》,刘梦溪《红楼梦新论》,张锦池《红楼十二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白盾《红楼梦新评》,舒芜《说梦录》,段启明《红楼梦艺术论》,吕启祥《红楼梦论集》,陈诏、孙逊《红楼梦与金瓶梅》,邓云乡《红楼梦识小录》及《红楼梦导读》。
(2)曹学
对曹雪芹的家世、祖籍、生卒年、故居、曹家遗迹、抄家原因等都有不少研究成果: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的《红楼梦论丛》(1979年),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1980年),吴恩裕的《曹雪芹丛考》(1980年),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
(3)版本学
主流红学大体理出版本源流的一些情况:己卯本和庚辰本属同一支;王府本与戚沪本、戚宁本属同一支;甲戌本虽是过录本,但属年份最早的版本。代表作有:冯其庸的《论庚辰本》(1978年),王三庆的《红楼梦版本研究》(1981年),胡文彬、周雷《红学丛谭》(1983年)。
张爱玲《红楼梦魇》(1977年)对各本异文详加考证,试图排出先后次序、改稿思路及其与原稿的亲密程度,剖析甚深。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1958年)针锋相对反驳胡适、俞平伯的“高续说”,系统论证后四十回为曹雪芹原著,高鹗只是对原稿进行了编辑整理,而没有续写。林语堂自己是小说家,他的文学考证比俞平伯更见功力。
欧阳健《红楼新辨》(1994年)、《还原脂砚斋》(2003年),首创辨伪学派,力证“程前脂后”“程真脂伪”,拆穿民国学人伪造脂砚斋古本红楼梦的真相,一语惊醒“脂学”迷梦。克非、曲沐、吴国柱、陈林、朱楼梦剑应声而起,巩固并扩大了辨伪学成果。
(4)索隐派
建国四十年,索隐派在大陆基本消失。港台有赵同的《红楼猜梦》(1980年)等,但未成气候。
1989年霍国玲出版《红楼解梦》,索隐派死灰复燃。从2005年起,刘心武连续出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索隐秦可卿原型为废太子胤礽家的一个无名公主。其考证部分重复周汝昌的观点,其文本分析则重复王志武《红楼梦人物冲突论》的观点。
另有一部分人从开发本地经济效益出发,对曹雪芹的祖籍提出了一些五花八门的说法,不仅远离红学,而且对了解作品并无积极意义。
索隐派以其故事性、传奇性,满足了多数普通读者的猎奇心理,迎合了大众文化的消费趣味,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这种受经济利益和消费性的驱使,方法上又流于荒诞的红学研究,并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