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理

1、黄帝寻珠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其中的“黄”指的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一次,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上昆仑之丘向南眺望,那里旷远辽阔,云水苍茫,雪山、草地、蓝天相互映衬,令人心旷神怡。但在回去的路上,黄帝发现自己的玄珠丢了。他派聪明伶俐的智慧之神前去寻找,却没有找到;又派明察秋毫的离朱前去寻找,也没有找到;派能言善辩、力大无穷的吃诟前去寻找,还是没有找到。他只好让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前去寻找,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了。黄帝说:“奇怪啊!怎么只有象罔才能找到?”

解读一:道家大致分为老庄和黄老两个派别,老庄指的是老子和庄子,黄老指的是黄帝和老子。老庄派有强烈的批判和超越精神,黄老派热衷于现实政治,主张清静自定以道生法。不管哪一派,他们都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象征,那么,怎样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呢?答案就在道家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化当中。天地靠万物的自化无为而无不为,社会靠万民的自化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自化的基础和条件,自化是无为的目的和归宿。只有依靠依靠万物和万民的自化,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解读二:奇怪啊!怎么只有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才能找到?黄老道家代表作《吕氏春秋》说:“无智,才能激发大家的智慧;无能,才能充分发挥众人的能力;无为,众人才能有所作为。”***、各级官员、公司老板、学校老师等管理人员要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就不能事事躬亲,自作聪明,刚愎自用,而要经常装聋作哑、装疯卖傻,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众智众能,靠众人的力量取得成功。

解读三:老子说:“天无弃人,物无弃材。”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他们的天性和能力是不同的,就看用在什么地方了。与聪明伶俐的智慧之神、明察秋毫的离朱以及能言善辩、力大无穷的吃诟相比,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看起来最无能最窝囊了,但偏偏只有他才能找到玄珠。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一般人来说,就看自己在社会上能不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了;对管理者来说,就看你会不会用人了。

解读四:黄帝丢失了自己的玄珠以后,为何不亲自去找,而要再三派手下去寻找呢?这涉及到了黄老道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权学说。在黄老道家看来,最高管理者的职责是用人和管人,而具体事务应该交给下属去办。这种分权学说最后被法家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解读五:人生在世,最可贵的是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日日为世事操劳,夜夜为人事所困,在名利场的旋涡中,不是你伤害他人,就是他人伤害你,不如无智、无视、无闻,遗世独立,任其自然,才能全生保性,避免各种身外之物的伤害。

2、越俎代庖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既出,而萤火不息,这不是太不自量了吗?时雨已降,而仍要灌溉,这不是太多余了吗?如果先生即位,天下一定大治,而我在这里尸位素餐,这不是太不知趣了吗?我知道自己能力不够,所以请你不要推辞,还是接受我的请求吧。”许由说:“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而我却要取代你,这不是为了名声不择手段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难道要追求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为了满腹。你还是打道回府吧,天下对我一无所用!厨师即使不下厨,尸祝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解读一:分权学说是西方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在我国,分权主张最早是道家提出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国君越俎代庖,代替司法人员行使杀伐大权,就象一般人代替大木匠砍削,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则明确提出了“君逸臣劳”的分权主张,后来,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分权学说。虽然在实际利益的对抗中,这一理论被专制统治者所扭曲,但君无为臣有为和官无为民自化的虚君共和理想却是古代中国政治学说中最接近宪政的主张。

解读二:鹪鹩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为了满腹。你还是打道回府吧,天下对我一无所用!官权和民权都有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界限。对一般的公民来说,只要会种田、会做工、会谋生、能养家糊口、能打赢一场官司、能进一步壮大自己的事业,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而对官员来说,以民生为常,以衣食为本,注重积累和休养生息,不忘照顾老弱孤寡,这就算他尽到了职责。普通民众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呼吁国家出来主持正义,而要想办法靠自己和民间社团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样,政府也不可打着国家和集体的名义干涉民间的自由,损害民间自化的权利。

解读三:万物和万民始终在不断的自化中,这个自化既包括有为,又包括无为;既包括入世,又包括出世,有人喜欢入世,有人喜欢出世,有人喜欢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还有人喜欢用入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出世的事业。这都是万民的权利,只要不危害别人的利益,就不容他人干涉。

解读四:关于无为和有为的关系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者郭象认为:有为无为都是相对而言的,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君主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工能用斧,各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自然天理,而非刻意有为;如果君主代替臣下从事具体事务,那就不是君主;臣下代替君主执掌用人大权,那就不是臣下(君主和臣下分别可以看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庖人尸祝,各司其责;帝尧许由,各得其所,这才是逍遥之真义、无为之真谛。

3、神木托梦

匠石和弟子前往齐国,在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了一棵被当地人把它看作神社的栎树:树梢高临山巅,十仞而后才有分枝;浓荫蔽日,足够几千头牛来乘凉;树干粗大,百人才能合围;若用它来造船,十条都不成问题。树下观者如潮,匠石弟子也美美地欣赏了一番。匠石本人却头也不回,脚不停歇地继续往前赶路。匠石弟子跑着追上他,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师傅以来,还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屑一顾,连脚步也不曾放慢,这是为何啊?”匠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标准的散木,以它为舟定然沉没,以它为棺定然速朽,以它为器定然损坏,以它为门定然变形,以它为柱定然虫蛀。这是一棵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才如此长寿如此高大。”

匠石回来后,梦见神树对他说:“你用什么和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用可造之材来同我相比吗?像桃李橘柚这样的果树,一旦果实成熟,就会毫无尊严地任人摘取,甚至被扯掉枝丫,折断树干。德才兼备,辛劳一生,却中道夭折,不能终享天年,而且还倍受世俗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所以我费尽心思让自己变得没有用处,中途差点被人砍死,现在我终于发现:无用之用才是我最大的用处啊!如果我对人有用,还能长这么大吗?况且你我都属于万物之一,怎么能这样看待其他物体呢?你不过是濒死之散人,又怎么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散木呢!”

匠石醒来后让大家解梦。弟子说:“既然想做无用之散木,为何又做了神树呢?”匠人石说:“住嘴,别说了!这不过是不得已而已,却招来了无知者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它只是用不同寻常的办法保全了自己而已,用常理来看待这一切,不是相去太远了吗?”

解读一: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有用的人往往成为别人的工具,而自身的生命和尊严毫无保障,反过来那些碌碌无为之徒和明哲保身之士,却安享荣华富贵。

解读二:无用和有用是相对而言的,对别人无用的,可能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无用的,可能对别人有用。在我们这个缺乏个人主义传统的国度,还是要提倡前者,警惕后者。

解读三: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那么,每个人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是如何增进了全社会的公益的呢?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将其归功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他说:“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后来,西方经济学又提出了自发秩序和一般均衡理论,对“看不见的手”原理进行了完善,但是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西方经济学一直没有给出完满地回答,其实,用新道家的自化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是很简单的。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者郭象的观点,天下万物自化的时候,莫不是为了自己,它们彼此都处于自为当中,而每个事物的自为,又会影响到其他事物,于是通过这种自为而相因的作用,整个世界就连成了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如果某一事物的自为,对别的事物提供了间接的贡献,那么就会造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效果。就像唇齿一样,它们彼此都在孤立地自为当中,但是,唇之自为,却在客观上保护了牙齿,一旦没有了唇的自为,就会产生唇亡齿寒的效应;同样,这棵栎树为了自己不被砍伐,才自化成了一棵无用的大树,而人类也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才要寻找一个寄托之物,它们彼此都在自为当中,谁都没想到要为对方做贡献,但这棵栎树却成了人类信仰的寄托,人类也把它当成了神木保护起来,他们彼此都在为自己打算,彼此都在自为,最后却成全了对方,这不正是大家希望的结果吗?

解读四:在专制社会中,要想获得自由,必须借助于一些权势作为掩护的外壳。

4、文王爱才

文王视察臧地,见一老翁正用直钩钓鱼,而钩子总是悬在水面上,那似钓非钓的样子一看就不是有心钓鱼。文王想授政于他,又怕大臣和宗族不服;打算放弃这个念头,却不忍百姓受苦。便在第二天清晨召来诸大夫嘱咐说:“昨天寡人梦见一位贤人,长着黑黑的面孔长长的胡须,骑着一匹斑驳不纯的杂色马,而且四只马蹄一侧皆红。他对我大声叫喊,说:‘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臧地的老人,万民就能安居乐业了!’”诸位大夫一听,大惊失色,说:“这是陛下的父亲啊。”文王说:“既然如此,那就通过占卜决定。”诸位大夫说:“先君之命,陛下只管执行就是了,又何必卜卦!”

于是文王迎臧地老翁入京,将朝政委托给了他,典法无改,偏令不出,三年之后,文王视察全国,地方势力土崩瓦解,各级长官不再浮夸,度量衡实现了统一。到处一派政通人和上下一心的景象。于是文王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师,以臣下之礼向他请教:“政令可以通行天下了吗?”臧地老人却默不作声,坚辞不受。第二天,文王再次向他征询意见时,他却在前一天夜里逃走,以后就杳无音信了。

解读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故事。在这里,臧地老翁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策划能力和推广能力。而这种反其道而用之的能力对广告、新闻、营销、军事、政治、外交等行业也是很管用的。

解读二:道法自然是道家一个重要的理念,那么,如何道法自然呢?答案有两种:一种是任其自然,另一种是顺势而为。前者表面上消极,实际上有利于提高下属的进取精神。后者则用到了黄老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势,那么什么是势呢?势就是势力、就是时势、就是利益、就是名声、就是习俗、就是权势、它往往与一个团体的自组织化程度有紧密关系。顺势而为就是因势利导,就是借助时势、利益、名声、权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文王就利用了大家对他父亲的崇敬,顺利地实现了启用臧地老翁的目的。

解读三:臧地老人执政后,典法无改,偏令不出,很符合黄老道家“因俗简礼、清静自定”的治国原则。那么他是不是姜太公呢?文中并没有说明,但我们知道,姬周战胜殷商以后,姜太公被封到了齐国,他为齐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为黄老道家在齐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道家和其他诸子学一样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在齐国民间,黄老道家的学术火种并没有完全熄灭。在接下来的另一个朝代——汉朝建立后不久,当时的丞相曹参重新从齐地找到了这些思想的火种,并将其引向全国,成为了当时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并为中国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出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读四:臧地老人执政后,为什么不改变原来的典法呢?这是因为原来的典法是姬周社会自己自化出来的,不管在外人看来有多少不合理之处,有多少愚昧落后的地方,这些典法都是姬周社会长期自化的产物,它将姬周社会的自身条件、认识水平和生存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有着广泛顽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如果贸然改变这一切,势必破坏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社会的动荡。这又反过来导致改革的失败。其实,在新道家看来,不但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乃至道德、法律、文学艺术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都是万物和万民自化出来的,就是万物和万民本身也是从宇宙万物中自化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化的概念是道家学派奉献给全人类的思想瑰宝。

解读四:万物自化包括很多类型,如自生、有为、无为、合作、博弈、自学、自治、审美、自控等等,它们大致分为个体的自化(即所谓的独化)和系统的自化两种。其中前者包含一类特殊的自化方式,名为自组织化,它是个体通向系统的桥梁,通过自组织化,众多单独的个体就会自化出一个个的系统来。而系统一旦形成,它又会压制个体的自化,这叫做自化悖论。像在这则寓言中,经过臧地老翁的治理,姬周的自组织化程度突然增强了,但它反过来又开始打压地方势力的自化,这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上下同心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这又会对地方自治造成沉重打击,压抑各个地方的积极性。

5、沉鱼落雁

毛嫱和丽姬,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公认的美女。相传她们在溪边浣纱时,鱼儿全都沉入水底;她们到林中采蘑菇时,鸟儿全都振翅高飞;她们到山中游玩时,麋鹿全都疾驰而去。人们都说鱼儿被她们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忘了游泳,所以才沉入水底。鸟儿没法和她们比美,所以振翅高飞;麋鹿被她们的美丽所震惊,所以疾驰而去。其实,只有鱼、鸟和麋鹿自己知道,他们是厌恶毛嫱和丽姬,不喜欢毛嫱和丽姬的容貌和身段,才沉入水底、振翅高飞、疾驰而去的啊!

解读一:(庄子观点)毛嫱和丽姬是人们公认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就振翅高飞;麋鹿见了就疾驰而去。那么,究竟谁真正知晓天下的美色呢?人喜欢吃肉,羊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乌鸦喜欢吃老鼠。那么,究竟谁更懂得天下的美味呢?世界是相对的,各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标准,仁义是非,并没有统一标准,我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呢?

解读二:虽说行为准则并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是人类总要按照某些规则进行生活,否则人们的生存成本就要急剧增加。而规矩、法度和道德信念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种是万民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交往中自化出来的,是内生性的;还有一种是侵略者、统治者强加给万民的,或是某个圣人教化和宣传的结果。自化出来的规矩、法度和道德信念一般表现为自然形成的习俗、契约和宗教信仰,因为是内生型的,容易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其执行成本很低;最具生命力,也最经得起考验,另外,它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行调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而强加、教化、宣传出来的规矩、法度和道德信条不但维持不了社会秩序,而且往往成为社会秩序的毒药。毒药不能说对疾病没有一点效果,但过后的副作用更大。一般来说,第二种行为准则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发生两种情况:(1)这些准则没法在实践中应用,社会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2)这些准则通过实践发现是可行的,但因为和以往的习俗、契约以及宗教信仰相冲突,需要付出极大的推广成本和执行成本。无论是哪一种,社会成本都会在短期内急剧增加,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即使是怀着改革的良好愿望,民众也不会买帐,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改革的夭折。

解读三: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某种言行不讨某些人的喜欢,并不见得其他人也讨厌这些言行;某种言行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并不见得其他人都喜欢这种言行;某种言行在此时此地是正确的,并不见得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也是正确的;某些言行在此时此地是错误的,并不见得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也是错误的;为了保证万物各因其性各得其所,言行自由是最起码的要求。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不应该对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设置任何障碍。

6、海中凿河

肩吾见了狂接舆。狂接舆问:“日中始给你说了什么?”肩吾说:“他说君王一定要按自己的意志制定和推行法度,这样下面的臣民谁敢不听!”

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这样治理天下,就像海中凿河、蚊子背山一样自不量力。圣人之治,难道只知道做表面文章吗?他们顺应本性教化他人,听任人们各显其能。鸟儿振翼高飞以躲避弓箭之害,鼷鼠洞穴深藏以避开烟熏之患,难道万民不知趋利避害,连这两种小动物都不如了吗?”

解读一:(庄子观点)箭弩、罗网、机关之类的东西多了,鸟雀就会在空中乱飞;鱼钩、鱼网、鱼笼之类的东西多了,鱼儿就会在水里乱游;陷阱、兽栏、兽网之类的东西多了,野兽就会在草泽里乱窜;欺世盗名、尔虞我诈、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权变多了,世俗之人就会陷入诡辩倾扎之中,这正是推崇智慧的罪过!马,陆居而生,逐水而食,高兴时交颈相摩,生气时分背相踢。马的本能就是如此。等给它加上车轭,戴上辔头,马就会侧目怒视,桀骜不驯,或者背地里吐掉勒口,或者偷偷甩掉马辔,马竟然能有了和人对抗的本事,这是伯乐的罪过啊!上古伏羲氏时,万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居家出行都随意而为,等到圣人出现,制定礼法来匡正天下,标榜仁义来欺骗万民,万民也开始争权夺利,互相倾扎,直到今天也没有尽头,这正是圣人的罪过啊!

解读二: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过君主专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虽然也制定了许多法律,但在春秋决狱的司法思想指导下,法律的严肃性和稳定性经常遭到破坏。而现代中国人则把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了法治上面,先是提出以法治国,后来发现这种提法是把法律当成了工具,并没有脱离人治的范畴;所以后面又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依法治国表面上没有问题,但法律本身的合法性还是没有解决。如果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那么依法治国就是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治国,还是没有脱离人治的色彩,与现在的自由民主观念也格格不入。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已经对法律的合法性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道生法,即法律是通过大道产生的,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用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的法律,一定是无道之法。用无道之法治理天下,万民就学会了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出现有法不能依、违法不能究、执法无能严的局面,使得法律成为废法。

解读三:天道无为,万物自化。万物和万民都在不断的自化当中。这种自化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即使统治者通过谎言和暴力,把所有正常的自化路径堵死之后,民众还有一条自化之路,那就是揭竿而起。老子说得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是天生的愚民、顽民和暴民,如果统治者一味地用自己的意志治国,必然出现下面三种情况:1、增大治理成本,使国家长期处于贫困之中;2、扭曲万民的天性,制造出大量的愚民、顽民和暴民,以及大量的野心家,反过来威胁统治者的地位;3、一遇突发事件,国家就可能分裂,政权就会易手,百姓更加遭殃,没法做到长治久安。

解读四:趋利避害是人们的本性之一,许多社会问题,用趋利避害的观点进行分析,就一目了然;同样在制定法规、施行管理、创设机制时,多考虑万民趋利避害的天性,少一些道德说教和暴力手段,一定会事倍功半。

解读五:对待那些简单粗暴的管理者和统治者,老百姓要像振翼高飞的鸟儿、深藏洞穴的鼷鼠一样以柔克刚,坚持韧性的战斗,不要以硬碰硬。

解读六:博弈论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叫做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小偷私入民宅联合犯事,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人都能坦白交代,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其中一个坦白了,而另一个抵赖,则将坦白者立即释放,而抵赖者将被判刑10年;如果两人全都抵赖,警方则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显然对任何一个囚徒来说,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当事双方都会怀疑对方会出卖自己以求自保、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于是,这与“看不见的手”原理相反: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是损人不利己。同样,由于官民之间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官民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博弈,如果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进行统治,很可能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历史就是如此。通过计算机进行动态博弈模拟,我们知道参与博羿的个体越少,越产生损人不利己的结果,而参与博羿的个体达到一定程度后,合作者就会占上风。所以社会的多元化有助于消除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