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去朝鲜之前,问毛主席一个问题:您觉得我做您儿子合格吗?

导言

1950年11月25日,朝鲜战场上,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

志愿军司令部就迎来美军的狂轰乱炸,刚刚开始工作的司令部办公室,瞬间就成了一片火海。

就在三十四天前的同一时间里,牺牲在爆炸火海里的毛岸英,向父亲问出了困扰他已久的问题。

01 无私付出务必永远铭记

刚刚入朝那段时间,美军轰战机每天轰炸,志愿军司令部,在一次次炮弹的洗礼中,已经换了五次办公地点。

在防空洞附近,有个简陋的小木屋,它就是志愿军司令部的办公室。

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杨凤安,正在办公室主持工作,在得到情报汇总后,他踏出了办公室的小木门。

突然听到天空中传来刺耳的轰鸣声,具有多年战争经验的杨凤安立刻大喊道:“示警!快跑!快跑!”

眼看着敌机投下几十枚炸弹,刹那间,巨大的爆炸声伴随着冲天而起的火焰,覆盖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办公室。

赶到现场的彭德怀,看到眼前被熊熊烈火覆盖的小木屋,不顾一切地冲向火海,但被旁边的警卫人员死死地拉住。

恢复理智的彭德怀立刻下令灭火,周围所有的人们,都在仔细寻找或大声着呼喊一个名字,可最终找到的是两具烧焦的烈士遗体。

在经过仔细地辨认和对遗体遗物的处理后,人们分辨出,这是毛岸英的遗体。

最明显的是,他的手腕上还带着,岳母在他临走时送给他的礼物——一块手表。

那时的毛岸英,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的礼物,甚至说这是一块保佑自己的礼物。

可是,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下,毛岸英还是没来得及逃出办公室。

将毛岸英的遗体处理好后,彭德怀就坐在他身旁,久久不语,一天都没有吃饭。

最后,沉痛地对人说:“这事儿要报告给毛主席,可是这让他如何能接受呀!”

在和志愿军党委成员商量后,彭德怀还是决定报告给中央军委。

这封让彭德怀写了一个多小时的简短电报,报告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详细记录了毛岸英的牺牲时间和因素。

周恩来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报,看到电报上的内容,瞬间流下了眼泪,他深深地知道,丧子之痛这对一个父亲的打击有多大!

但是,作为毛岸英的父亲,毛泽东有权利知道他的事情。考虑再三的周恩来,还是忍着悲痛将电报送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

那封简短的电报,毛泽东看了足足五六分钟,他没有流泪,没有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

毛泽东的警卫李家骥,在多年后的采访中回忆到那段往事时,还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李家骥回忆道:

毛泽东的眼睛早已湿润了,但他始终坚持着没有流下眼泪。他顶着巨大的丧子之痛,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战争总会有牺牲的……”

当时的毛泽东不再是这个国家最高的领袖,他只是毛岸英烈士的父亲,在他沉稳的话语背后,有着太多的撕心裂肺。

整整一个夜晚,毛泽东的香烟就没有断绝,一根接着一根;在他内心深处,是对自己儿子的无尽愧疚。

因为,在毛泽东的子女当中, 毛岸英无疑是遭受过苦难最多的孩子。

毛泽东想到,在儿子年幼时,就早早地失去了母亲,命运也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而眷顾他。

02 更多的坎坷与波折

1922年10月24日,毛泽东和杨开慧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毛泽东在兴奋之间取了名字——岸英。

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数都有父母的期盼,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苍劲伟岸的大树一样,成为国家的英才。

毛泽东回忆说:“那段时间,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不过多久,毛岸青和毛岸龙相继出生,幸福接踵而来。

可是,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对于毛泽东而言,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必须东奔西走,与妻儿也是聚少离多。

但随着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的阴云,笼罩在整个中国***头上; 原本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间支离破碎,年幼的毛岸英也尝尽了生死离别之苦。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 根据这次紧急会议的相关精神,毛泽东临危受命,前往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

在收到中央的命令后,毛泽东赶在临行前,秘密返回家中,向妻子杨开慧和他三个年幼的儿子告别。

但毛泽东没想到,这一次与杨开慧的分别,竟然成为了永别。

面对严峻的白色恐怖,杨开慧独自带着孩子,组织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武装斗争。

直到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秘密回家时,不幸被捕。

在得知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后,年幼的毛岸英也随母亲被抓入监狱,那天也正好是毛岸英的生日。

在母亲牺牲后,经过多方的营救,毛岸英终于安全地被释放回家。

为了避免年纪尚小的毛岸英再遭伤害,中共地下组织,将毛岸英和他两个弟弟,秘密送到了上海。

但好景不长,刚到上海不久,年纪最小的毛岸龙,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

而上海的中央地下组织,也因为叛徒的出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毛岸英和毛岸青,从此流落在上海街头。

在那段无依无靠的日子里,毛岸英为了养活弟弟,卖过报纸,捡过垃圾,才勉强维持住了生活。

直到1936年,重新建立的上海地下组织,终于在街头找到了毛岸英兄弟二人,这才结束了他们,长达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历尽周折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在1936年底,被送到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毛岸英后来回忆道:“从上海到莫斯科,就像是从地狱来到了天堂!”

在苏联,相依为命的兄弟俩,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在那个全世界都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还是没有见到,那个在梦中经常相见的父亲。

远在万里之外的延安,毛泽东更是挂念着他十年未见的两个儿子,他自己甚至都想不出两个儿子的模样。

更想象不到两个年幼的儿子,如何在失去母亲的情况下,在上海的街头是如何存活下来的。

有一天,远在万里之外的毛泽东,像往常一样,在窑洞做的办公室里办公。

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苏联的文件,拆开一看,毛泽东顿时喜上眉梢。

一份简单的文件,毛泽东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舍不得放下。

文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文件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作为一位父亲的毛泽东,日思夜想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的近照和一封信。

毛泽东用温柔的眼神,仔细端详着照片上的两个精神小伙,瞧见他们身体健壮,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这让毛泽东激动不已。

拿着两个儿子照片的毛泽东,如获至宝一般,将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枕头下面,想着半夜醒来还能再看看。

随着毛泽东将照片放下,又拿起了毛岸英写给父亲的那封信。

将信封打开,毛泽东这才发现, 这封盼望已久的信,居然有着十几页之多。

毛岸英在信中向父亲详细报告了他和弟弟的近况,也倾诉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毛泽东点着油灯,借着昏暗的灯光,看着一页页的话语,似乎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千言万语都没能把想说的话语写完……

给毛泽东清理床铺的警卫员发现,他的枕巾湿了一大片,看到警卫员一丝尴尬的表情,毛泽东轻轻踹了他一脚说道:“我都没有不好意思,你尴尬个什么劲儿!”

接着又欢喜地讲道:“昨天晚上梦见儿子们了!”

原来,毛泽东梦到了和孩子们相聚,看到两个儿子长得魁梧挺拔,他激动得笑出了眼泪。

在得知有人要去苏联时,毛泽东赶紧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内容如下:

在这短短几句话语的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儿子十年的牵挂,毛泽东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也跃然纸上。

从那时起,在硝烟和炮火中,一封封家书,架起了从延安到莫斯科的桥梁。

时间悄然到了1941年,苏联爆发卫国战争,毛岸英生活的儿童院也被彻底打乱。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少年的参军梦也被逐渐催生。

当时,在苏联的儿童院,上军校,上前线是众多孩子的梦想,其中也包括毛岸英。

毛岸英为了上军校,表现得十分积极。

但是,当时苏联有明文规定,凡是在儿童院的孩子,一律不得入伍。

毛岸英申请了很多次,都没有得到批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参军的热情。

1942年5月,十九岁的毛岸英,竟然直接给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写信。

在信中,他用激情昂扬的言语,表达了自己想要上前线的强烈愿望。甚至在信中注明了,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

这封信投出去很久,却没有得到回复,但毛岸英没有放弃。

在苏联一位将军的帮助下,先上了六个月的军事速成班,随后转到莫斯科的士官学校学习,终于毛岸英如愿在苏军的一支坦克部队担任指导员。

战争结束后,此时的毛岸英已经23岁,更是苏联部队的一名中尉军官。

终于,在1945年底,苏联的一架运输机停在了中国延安的一座简易跑道上, 随着舱门的打开,毛岸英出现在了他阔别已久祖国的怀抱中。

03 久别重逢父子终相见

这次的重逢,毛泽东期盼已久。整整十九年没能见到儿子的毛泽东,不顾正在生病的病体,坚持到机场迎接自己的儿子。

当毛岸英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时候,毛泽东快步走上前,一把抱住了儿子,激动地说:“你都长这么高啦!”

一向节俭的毛泽东,竟然让炊事班特意做了几样菜,来庆祝父子间的久别重逢。

可还没两天,毛泽东就让刚刚回来的毛岸英开始吃食堂,睡马棚,外加喂牲口。

众人看到这一幕,都纷纷劝诫毛泽东,对待刚刚回国的毛岸英,还是要特殊照顾的。

没想到,毛泽东这次丝毫不听取大家的意见,也没有向大家解释什么,直接命令毛岸英让他服从命令。

直到建国后,在一次聚会中,周恩来替毛泽东说出了当时让刚刚回国的毛岸英吃苦的因素。

原来,刚刚回国的毛岸英,给人的印象是:大高个子(毛岸英有180cm),穿着苏联的呢子军服,蹬着马靴,还会跳舞,为人处世也不拘小节。

但因为在苏联待的时间过长,毛泽东担心毛岸英染上了“洋风俗”很是担忧。

在毛泽东看来,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有志青年,虽然回到了自己身边,但也要多摔打、多磨砺,尤其是到农村和基层去。

懂事的毛岸英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爽快地答应了。

准备深入农村的毛岸英,在走之前向父亲告别,但毛泽东却让毛岸英脱下了他的西装,拿出自己打满补丁的衣衫,让儿子换上。

之后,便让毛岸英直接去了黄土高坡上最苦的村子。

每隔一段时间,毛岸英就会回延安看望自己的父亲。

在一次回延安报告工作后,毛泽东拉过儿子的手,打开一看满手的血泡。

毛岸英以为父亲会肯定他的学习劳动是有效的,结果毛泽东却说到: “真正农民手上,应该是厚厚的老茧,而不是血泡,起了血泡就说明你的学习没有学好。”

说完,就让毛岸英回去了。

这就是毛泽东异于常人的父爱,他用实际行动,想让多年未见的儿子快速成长起来。

04 喜结连理,大喜也大悲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生命中的另一半刘思齐,在北京结婚。

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亲自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简陋的婚礼,就在颐年堂的院子里摆了两桌酒席,和一些糖果,吸烟的宾客,毫不客气地会问毛泽东要烟抽。

时不时传来的欢笑声,让这对新人,没有因为简陋而失落。

刚刚结婚的那段时间,也许是毛岸英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最为幸福的时光。

只要毛岸英在北京,每个周末他都会带妻子一同去看望父亲。

但是,这样的幸福日子,并没有享受多久……

在即将奔赴朝鲜前,毛泽东带着毛岸英亲自为彭德怀践行。

也就是这一天,毛岸英向彭德怀表述了自己想去朝鲜的想法。

但话刚出口,身边的长辈们就纷纷表示反对。

再加上这次的对手是,拥有世界最强大战力之一的美国,这其中的危险程度成倍增加。

大家见毛岸英入朝的态度十分坚决,就去找毛泽东出面,希望这位父亲能够说服自己的儿子。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 毛泽东竟然同意了毛岸英入朝作战的想法

经毛岸英的请求和毛泽东的同意,作为志愿军的总司令,彭德怀皱起了眉头。

彭德怀除了担心战场上刀剑无眼外,更担心毛岸英和刘思齐刚刚结婚不久,如果现在去了朝鲜,刘思齐恐怕会有意见。

毛岸英听到彭德怀的疑虑后,马上说自己已经和妻子交代好了,也取得了她同意。

至此,毛岸英就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可是,毛岸英明显撒了谎,他并没有和妻子说过要去朝鲜的任何话题。

1950年10月14日,在美军的强力进攻下,朝鲜首都平壤等重要城市相继陷落,美军大举向中朝边境靠拢,出兵已经刻不容缓。

接到开拔命令的毛岸英,当天提前下了班,赶到了因阑尾炎住院的妻子那里。

毛岸英的出现,让刘思齐很惊讶,她问道:“今天没有去上班么?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

毛岸英告诉妻子,自己明天可能要去很远的地方出差,因为地方偏远,所以通讯不便。

如果一时收不到自己的消息,也不要担心。

这对夫妻一直聊到深夜,看了看时间,毛岸英知道自己必须要走了。

向妻子告别后,快步走出了医院。

走出医院大门回头一看,刘思齐单薄的身影伫立在医院门口,在目送自己离开。

在刘思齐不解的目光中,毛岸英向妻子深深地鞠了一躬,随后转身离开了。

刘思齐不明白,为什么夫妻之间还要鞠躬,想了想可能是新礼仪之类吧,也转身回到了病房。

但刘思齐不知道的是,这将是他们夫妻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05 困扰已久的问题,答案简单更痛心

最后一位告别的亲人,是自己的父亲。

为什么最后才向毛泽东道别?

因为,毛岸英心中有着一个久久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缠绕在他心间整整五年。

临行前,毛岸英希望父亲给出一个答案来。

在菊香书屋里,毛岸英问父亲:“爸爸,您觉得我做您的儿子合格么?”

毛岸英的问题,毛泽东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等你从朝鲜回来,我再给你答复!”

就这样,毛岸英带着心中的疑惑,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1950年11月25日,在美国轰炸机的轰炸下,正在司令部工作的毛岸英,当场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八岁。

此时,距离他入朝作战,仅仅三十四天……

战友在整理毛岸英遗物时发现,他有一个小包,里面有几件换洗衣服,和几本心爱的书籍。

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几件衣服送回国后,被毛泽东收藏了整整二十六年。

对于童年颠沛流离,而又英年早逝的儿子,毛泽东满怀愧疚。

但在1954年12月,在毛泽东的安排下,自己的儿子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一起,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1990年,在清理毛泽东遗物时,发现了毛泽东深藏已久的东西——毛岸英的衣物。

睹物思人,对于常人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词汇。

可对于毛泽东来讲,每当看到这些衣物,就是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更让毛泽东担心的是,结婚仅一年的儿媳妇刘思齐,她将如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按照毛岸英的嘱咐,每个星期刘思齐都会去看望毛泽东。

每次见到毛泽东,刘思齐都会问到,最近有没有收到岸英的信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毛泽东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刘思齐还没有或者编一些理由。

这一骗就是三年!

转眼间,时间到了1953年,战争终于结束了。

毛泽东也必须将实情告诉自己的儿媳了。

将刘思齐找来后,告诉了他毛岸英早已牺牲的消息。

看着哭着死去活来的刘思齐,毛泽东只能强忍着悲痛,呆呆地坐在那里,点上了一支烟。

直到有人发现,毛泽东手中的烟卷早已烧到了手指,可毛泽东一点感觉都没有。

后来,刘思齐帮自己的丈夫,问起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父亲,您说岸英做您的儿子合规么?”

毛泽东瞬间想起了儿子在入朝前问自己的问题,一瞬间,泪水打湿了眼眶。

毛泽东缓缓地说道:“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刘思齐感叹道:“岸英活着的时候,要听到爸爸这么说该有多高兴啊!”

毛泽东又点起了烟,站在窗前久久不语,唯独流下了两行滚烫的热泪……

在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跟周世钊谈话时讲到:

毛岸英这短暂但辉煌的一生,参加了两次正义之战,一场是苏联的卫国战争,另一场就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中国的东北方向,鸭绿江以南,那片三千里的土地上,包括毛岸英在内的十几万志愿军战士长眠在那里,他们都已化作成新中国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