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为何赵国会大败?
众所周知,战国时代是神州大地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一段大混战时期。在这段时期,战争可谓是家常便饭,许许多多的战争如今仍旧令人津津乐道。但是有一场战争,至今重看,却是令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场战争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并且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中后期区域图
战争背景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中后期,即公元前260年左右。此时的秦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以及秦惠文王时期的兼并战争,在两代明君的治理之下,其国力已经达到了空前之强盛,大有一幅吞并天下,威加海内之势。也就是说,秦国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一流强国。
再来看看此时期的赵国,此时的赵国在前任国君赵武灵王所实行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家军事实力飞增,国力空前强盛,在多次对外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俨然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大强国。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强强必有对决,秦赵两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决心,也正是如此,两国必定会有一战,而这一战只缺一根导火索,这根导火索便是韩国!
韩国上党之争,秦赵矛盾初显公元前262年,秦国国君采取了范睢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方针,令军队攻打韩国,由于韩国国力弱小,没过多久,秦国便攻占了韩国的战略要地:野王。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野王是何地?其为韩国国都新郑和上党郡之间的一条要道。秦国占领野王,便是将两地一切两半,使得韩国失去了对上党郡的管辖权。由于韩国压根不是秦国的对手,还没等到秦国攻打上党,韩国国君韩文惠王便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准备好投降工作,将上党之地拱手相让于秦国,以平息韩国灭国之灾!
秦军攻占野王
然而,上党郡守冯亭却没有苟同。在他看来,上党如今面临的是两个选择:
①不战而降,将上党献于秦国,秦国率军驻扎上党,但秦军号称虎狼之师,上党军民必会遭受灭顶之灾。
②同样是“不战而降”,但是降于邻国赵国,将上党献给赵国,也就是将上党之争的矛盾转至秦赵之间,同时依靠赵国力量抗衡秦国,以解上党燃眉之急。
在权衡利弊之后,冯亭选择了后者。冯亭派密使通报赵国,欲将韩国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上下对此事采取比较严谨的态度,朝野上下也对此展开了讨论。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召集了两位大臣进行商议,一位是平阳君赵豹,另一位是平原君赵胜。
赵豹对于此事采取的是反对意见,他认为赵国接收上党得不偿失,这是韩国将战祸转移至赵国的计策。
而赵胜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以往想要得到一座城池,需要大动干戈,且不一定能攻下,对国力也有所损耗,如今十七座城池如囊中之物,得之,必定壮大赵国实力。
最终,赵孝成王在权衡之后,拍板决定:接收上党。
然而接收上党,也就是接收了战祸。
秦军攻占上党,秦赵之战爆发公元前261年,在得知韩国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之后,秦王打算给韩国一点教训,令军队开赴韩国,并攻下了韩国两座城池:缑氏和纶氏。
本以为以此便能震慑住韩国,让其乖乖交出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然而,还是让秦王失望了。
于是乎,在公元前260年初,秦王只得派左庶长王龁(秦国宿将,历经三朝)率军去攻打上党,王龁也没让秦王失望,没用多久便攻下了上党郡。
然而,令秦王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攻下的上党却是一座空城了,因为上党郡的百姓早已逃往了赵国,并且有赵国大将廉颇专门为这些逃亡百姓准备了难民营。
这一接待可是彻底激怒了秦国,秦王心想,我要的上党郡,韩国给你,你敢接收。现在我攻下了上党,我要的人,你也敢接收。大家都是强国,不要面子的吗?既然你赵国不给我面子,那就打咯!
《史记·秦本纪》: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
这样一来,秦国又不得已派王龁整率军队进攻赵国。赵国则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战争的乌云弥漫在两军上空。
长平古战场遗址
或许是因为双方都有所顾忌,秦赵两军只是在对峙状态中,偶尔爆发一些小的摩擦冲突,譬如,今天赵军士兵冒犯了秦军侦察兵,明天则是秦军士兵斩杀赵军的侦察兵。
双方你来我往,最终两军矛盾还是在摩擦中逐渐升级,使得一场大战就要来临。
公元前206年六月,秦军率先出击进攻赵国,并且首站告捷,一举攻下赵国的两所军事据点:故谷城与都尉城。
经此一役,自知正面交战赵军占不了便宜的廉颇审时度势,认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会是他们的软肋,赵军只需高筑墙,以逸待劳,等待秦军的攻坚,秦军攻城不下,便会知难而退,班师回朝。
然而,廉颇将军的话只说对一半!
秦国略施反间计,两军互换主帅我为何要说廉颇将军的话只说对一半呢?
的确,秦军是远道而来,并且在廉颇采取的“坚守壁垒”对策下,秦军久攻不下。
但是,他还有一半没说对,因为秦军粮草供应并不是问题,秦国自从吞并巴蜀,几十年了使得秦国成为了粮食大国,秦国不缺粮食,秦国耗的起。
但是,耗的起并不代表一直耗下去,我们都知道,打仗对于攻方来说,向来讲究速战速决,倘若一味的耗下去,军心必定涣散,必将陷入一个不利的局面!所以此时的秦国在耗的同时,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不久,这个机会便来了。
熟悉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朋友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为。但是,这句话往往都是一句空话,很多时候,将在外,都会受到朝廷中央的军令干预。
廉颇便是遇到了这种情况。
廉颇在采取“坚守壁垒”的防守政策以来,一直是城门紧闭,坚守不出。这样一来远在朝中的赵王看不下去了,秦赵两国都是强国,如今秦国都打到你家门口了,你还闭门不出,这成何体统,再者,前线数十万赵军的粮草供应也令赵王焦虑不安。于是乎多次派特使前去责备廉颇消极应战,没有积极主动地出站。
而这些责备也传到了秦国丞相范睢耳中!范睢是何人?秦国当世之谋臣,在得知此消息后,便略施一计,派人带大量金钱前往赵国制造散布谣言:秦国忌惮的人不是廉颇,而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奢是何人?他是与廉颇蔺相如齐名的名将。在作战中强调“两强相遇勇者胜”,并且他曾经也多次主动出击击败过秦国。赵括呢?至少他父亲赵奢认为他谈起战事如同儿戏。
赵括(影视剧形象)
而赵王似乎也相信了“有其父必有其子”,加之廉颇初战战败且一直坚守不出,对其成见颇深。最终,赵王决定撤回前线的廉颇,起用赵括赶往前线统率三军。
赵军这边临阵易帅,那秦国那边有何动静呢?
秦国也换帅,他们换的正是长平之战的主角,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
白起(影视剧形象)
与赵军不同的是,秦军此次换帅是暗地里进行的,名义上王龁仍是主帅,但军队的指挥权在白起身上。秦军这样做便是为了让赵军放松戒备,到达一战定乾坤的目的。
双方易帅后,一场史诗级的大战随即来临。
白起一战封神,长平万骨枯魂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接任军队统帅之位的赵括在来到前线之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个所谓的改革,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废除廉颇执掌军队时的军规。
2.裁撤廉颇旧将军官,改用自己的心腹。
3.改变作战方针,转守为攻。
前两条改革我们能够理解,因为只有这样赵括才能树立他在军中的威信。
但是,第三条却是致命的。因为他让白起找到了破敌之计。
白起在得知赵括上任后在军中的举措后,采取了以下两条作战方案:
①令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军队前去挑战。
果不其然,赵括立即令军队打开城门出城应战,两军交战,秦军“溃败”(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诈败)这样一来,赵括兴奋了,在坚信“两强相遇勇者胜”的同时,秉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指挥大军出城追击秦军。
这一冲,根本刹不住车,直接冲到了秦军军营门口,既然来了,那就不能白来了,总得攻下几座军营吧?但是,由于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久攻不下。
此时,深知战机来临的白起采取了第二条作战方案:
②.筹建两支军队。
一支军队2.5万人,该军队在赵军悉数出城后,且远离城池后,迅速杀出,占领赵军军营阵地。以此切断了赵军之退路。
第二支军队为骑兵部队,***5000人。改军队直接杀入出城赵军的中间,将赵军一分为二,赵军首尾不得相连,粮道也因此受阻。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示意图
如此一来,我们不难发现,赵军先是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然后又被两支秦军“分割包围”。战场局势也逐渐明朗,胜利的天秤慢慢倾向于秦军了。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面对这样的战局,作为名将赵奢之子的赵括,也体现了他该有的军事素养,他并没有临阵大乱。而是采取了两个作战方案:
1.整顿军队,分派几支军队尝试突围。
然而秦军也有准备,派了几支精锐部队攻击试图突围的赵军,因此赵军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2.在突围失败后,就地建造军营壁垒以抗秦军攻坚,待赵国派军队支援。
但是,赵括这一“如意算盘”被白起和秦王识破,远在咸阳的秦王得知后,便亲自前往河内,以封当地百姓爵位作为奖赏,征调当地青壮年赶赴前线长平,用以阻击来援赵军和运粮部队。
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示意图
于是乎,赵军彻底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粮草也日复一日的被耗尽,被围困之赵军都将沦为秦军板上鱼肉。
面对一块这么肥美的鱼肉,秦王想吃,白起也想吃。但是,秦军现在吞的下吗?
古往今来,但凡战伐,谁都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倘若秦军准备此时全歼被围困之赵军,就算胜了,也将是惨胜。
所以,秦军准备等,等一个机会。不久,这个就会便来了。
公元前260年九月,此时被围困的赵军已经断粮46天了,没有粮食吃怎么办?他们会选择奋起抗争,与秦军一绝生死吗?
并没有,断粮46天的赵军并没有被激发起斗志(或许是赵括思想工作没做好,亦或是赵军已经疲软,无力再战),换来的却是军纪松弛,有些士兵甚至开始杀老弱病残的士兵,吃人肉充饥。
面对这样的绝境,赵括最终还是站了出来:
他组建军队分为四个部分,并发起了四五次的对秦军冲击,试图突围。但已是绝粮四十多天的赵军根本没有体力与秦军作战,赵军的这几次突围也以失败告终。
最后,赵括披挂上阵,率领精锐部队冲锋突围。
结果可想而知,赵括被射身亡,赵军于长平大败,四十余万赵军被俘。
赵军四十万人被俘虏之后。这也给白起和秦国摆了一道难题,毕竟四十多万人可是都要吃饭的,秦军粮草再富有,也是耗不起的。再者,赵军大败,主帅身亡,秦赵已成死敌。这四十多万人也是不会服从秦国的,随时可能发生变故。
这样一来,白起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据史书记载,白起在俘虏赵军后,将年龄较小的240名俘虏送回赵国,而其余四十多万赵军俘虏被白起设计坑杀。无数生灵葬身于此。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杀降人数最多的一次。
但是,根据1995年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现,很多尸骨都有明显的伤痕,有些甚至身首异处,这也让无数人对几千年来“白起坑杀赵军俘虏”之说产生了质疑。
长平之战尸骨坑
且不管白起坑杀俘虏与否。长平之战,秦国大胜是铁定的事实。
同时长平之战也成为了战国后期天下局势的一大转折点。作为强国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兼并天下的势头不可阻挡。此战,不但是秦赵两国国运之战,更是天下格局走势之战。
结语:长平之战距今已是两千多年了,无数森森白骨也长眠地下。我们在感叹古代战争残酷之余,也看到了古人的战争艺术和治国智慧。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长平之战,秦国胜,胜在白起的军事智慧,赵国败,则败在赵括的纸上谈兵。
我不敢苟同,我们不可否认,一场战争的胜负,与双方军队统领的指挥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战争胜败与否是有很多因素组成的。
比如,国家实力,君臣战略眼光,外交政策。相比较而言,秦国在这几个方面也是要强赵国的,长平之战,秦国胜,赵国败也是有理可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