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的方法: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讲授八年级的“肖像权”时,上课一开始,就以“认识他们吗”(多媒体出示班上十名同学的肖像)导入,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接着我自然地提出问题:老师刚刚的行为有没有侵害这几位同学的肖像权?为什么?哪些行为是侵害肖像权的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有效高效的基石。
2 教师将枯燥的理论换种说法,从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国王,梦见自己的牙齿一颗一颗全都掉光了。他召集智者为其解梦。一个耿直的智者愁眉苦脸地对国王说:“陛下,这将预示着你的亲人会一个一个先你离逝。”国王听后大怒,令人将他重打,然后流放边疆。国王不甘心,又令人找来一个智者。这位智者一脸喜气地对国王说:“高贵的陛下,你真有福气呀!这梦意味着您会比所有的亲人都长寿。”国王听后大喜,令人重赏智者。一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两个智者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原因何在?换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因此,想让理论不再枯燥,我们教师应学习故事中的第二个智者,让我们的“国王”(学生)心情愉悦,乐于学习。在同样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多想点办法,用不同的方法,结合通俗的事例,让理论不再枯燥,让课堂不再沉闷。从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 教师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味
我在讲授七年级的“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就举了一个例子:在陕西省的一个山沟里,记者与一个放羊娃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今年十几岁?”,“十六岁。”“怎么不上学?”“我放羊。”“你放羊是为什么?”“为挣钱。”“挣了钱干什么?”“娶媳妇。”“娶上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下娃娃干啥?”“放羊。”当学生听到这里,都十分震惊和慨叹:这就是一个十六岁少年的人生追求!一个多么可悲的生育生存的循环圈!从而说明由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贫困地区的人们陷入了一代又一代的贫困怪圈,这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公民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对国家,对人民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我觉得这个案例的选取就是十分到位的。我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他们理解。但案例选取一定要注重生活性。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生活,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这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鸣。
4 教师善用经典小故事,让学生乐于听课
我在讲授八年级的“对他人负责,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时,我会给学生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突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战士会毫不犹豫地卧倒。可是班长发现离他四五米的远处有一个小战士依旧浑然不觉。班长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身下。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身上。班长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很欣慰看到小战士安然无恙,可他回头一看,顿时吓呆了:刚才他所处的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这是多简单的道理。因此,在阐述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经典小故事,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
5 教师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还给思品课欢乐的笑声
在讲授七年级的“我和父母”这个知识点时,我会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到某公司应聘求职,主考人问他:“你帮母亲洗过脚吗?”大学生回答:“没有”。“那你帮母亲洗一次脚再来吧。”大学生出于完成任务,回家帮母亲洗脚,当他脱下母亲的袜子时,他内心震颤了,为了承担家务、教育孩子,母亲的一双脚历经风雨,已经变得那样粗糙、僵硬。当这个大学生再去公司时,他平静地说:“即使你们不聘用我也没关系,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学生最终成了这家公司的一员。通过讨论,学生们对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照顾老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则小故事,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老师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和总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自由地呼吸,欢快的歌唱,从而奏响生命涌动的乐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