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位篆刻诗书画,造微靡不工的意思
篆刻
“篆刻诗书画,造微靡不工。” 篆刻历来同书法、绘画、诗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艺术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篆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2日前往西子湖畔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和西泠印社社址进行考察,通过参观、采访等形式感受文化氛围,学习篆刻艺术的历史,了解文物保护与传承情况。
黛瓦粉墙,藤萝葳蕤,在讲解员以及西泠印社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活动小组成员走进了上有“西泠印社”匾额的月洞门中,开始了为时一天的参观学习活动。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文物保藏、产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着“天下第一名社”的盛誉。小组成员们了解了西泠印社的简单历史,以及与西泠印社有着深远渊源的国学大家们:丁辅之、吴隐、王禔、叶为铭……灿若星辰的名字与这块土地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中华金石篆刻艺术的巅峰。前山石坊、鸿雪径、仰贤亭、华严经塔、汉三老石室、缶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蕴含在自然景观和历史文物之中,展现出篆刻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成员在西泠印社门前合影
参观完西泠印社社址以后,成员们来到中国印学博物馆。按照时间顺序陈列的展品将成员们带入历史的长河。成员在目睹印学篆刻艺术的变迁与发展后,进一步体悟到“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的真谛,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先人的智慧。小篆、九叠篆、缪篆等不同字体与各色印章的融合,展览中青田灯光冻的灿若灯辉又温润如玉的美让人沉醉痴迷,流连忘返。
工作人员指导下的篆刻体验
在印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手把手的教学和细心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们还尝试了在青田石上进行篆刻,亲身体验了方寸之间又百转千回的逸趣。从表面上看非常容易的直线刻划在真正操作时却成为了最大的困难,而将刻完的印沾上印泥盖在白纸上的时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通过自己动手和实践,成员们既真切地体会到了篆刻的无穷趣味,同时也感慨篆刻的技艺要求之高与篆刻学习者练习之刻苦。
队员们的篆刻成品
在对印学和篆刻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小组成员对西泠印社以及中国印学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就社址以及博物馆的客流量、文物保护和传承情况与措施、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和联系、后续的发展规划等问题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于金石篆刻艺术在当下的发展与传承,文物的保护等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思考。
采访段老师
聆听西泠故事
通过一天的考察学习,小组成员接触到了篆刻之美,体验了在方寸之间分朱布白的意趣,感受了金石篆刻的学术底蕴、文化内涵。当今,篆刻作为小众艺术,通过各方努力在继承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如何让金石篆刻艺术进一步走进公众的视野,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所喜爱,并对其继承发扬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后续的考察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将会对金石篆刻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并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