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2星座文化你了解多少?

一、星座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模式

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天文学家希巴克斯为标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就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以春分点为0,自春分点(即黄道零度)算起,每隔30为一宫,并以当时各宫内所包含的主要星座来命名,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秤、天蝎、射手、魔羯、水瓶、双鱼等宫,称之为黄道十二宫,总计为十二个星群(座)。

人们发现,在地球运转到每个等份(星座)时所出生的婴儿,长大后总有若干相似的行为特质、性格特征。有“智者”将这些信息联想、串联,加入神话的色彩,把每个人与十二星座对应起来,归纳出不同星座的人在人格气质、基本性格、健康与疾病等方面的特征,并据此预测一段时间内各星座人职业、工作、生活、婚恋诸方面的发展走势(即所谓运程),向人们提出“忠告”类建议。星座预测、星座占卜成为西方发达的占星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随着人们对“星座”的迷恋加深,更有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结合,组合成更多不同的类型,由此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星座文化。

不知何时,这种古老的星座文化在我国大陆青少年中开始成为时尚,迅速演变成一种广为传播的流行文化现象。星座情缘、星座配对、星座占卜、星座运程等神奇功能,加上塔罗牌、心理测试、周公解梦等测试、算法,星座文化以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形式和五花八门、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近它、体验它。

星座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模式,具有青少年文化传播的典型特征。面对形式新颖、内容特别的星座知识及其衍生内容和文化产品,青少年出于好奇而被深深吸引进而主动涉及。

十二星座是星座文化的根基与核心,将人归属于十二星座即按人的出生时节把人分成为十二种类型,并在经验(比如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不同星座的人在生理发育、性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这类经验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科学(比如受孕时间不同,胎儿发育的气候环境、营养条件也就不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的先天素质)和模糊化(即采用不精确甚至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赋予不同星座的人以各自不同的基本性格、易患疾病以及在处理职业与金钱、恋爱与婚姻等方面问题时的特点,使每一个人都能对星入座。应当承认,正是因为十二星座文化对人的性格特点、人生发展的这种解释力给人以“科学感”,这也正是占星术由古至今长盛不衰并得到不断发展的原因。

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看到星座文化对自己性格特点、个性缺陷、健康素质甚至未来职业、婚恋的“准确”解读,觉得“很有道理”、“基本符合”,便由不得自主地对“星座”深信不疑,把个人“命运”托付与星座,为人处世逐渐依赖于星座的“分析”与“忠告”。青少年群体的互动性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就是大家的喜怒哀乐,一个人信奉“星座”就会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去了解星座知识、相信星座预测、涉足星座文化。有研究表明,“校园星座文化一般只在初级群体(寝室或亲密朋友圈)中传播”,青少年接触星座文化大多是受身边朋友的影响。

星座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程度不可低估。据上海市科教团工委2006年3月发布的《当代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近千名年龄为14?28岁的青少年中,21.99%的人完全相信算命,阅读过星座、占卜等书籍杂志的青少年占调查总数的3/4。

二、迷恋星座文化的心理动因

(一)认识自我

“我是谁”这个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关注自我,了解自我,一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要追逐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只有深刻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充分地、合理地发展自己。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期,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臻于成熟的阶段,他们非常希望能对自我的人格特质,如性格、气质、态度倾向、能力水平等,有更多的了解。

星座文化对不同星座的人的性格、命理的分析、归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需要。通过出生日期查找到对应的星座即可获得该星座的人的一般性格特征――星座文化以操作简单的方式、神秘主义的色彩和不可质疑的权威口吻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注意。正如有些青年所说的:“喜欢看星座之类的东西,因为可以让自己更了解一点自己,看着别人怎么说,心理上也有种感觉,越看越觉得说得像自己。”

各类星座读物的内容,主要是为不同星座的人群选择了个性化的“人生箴言”、生活禁忌,进行每日、每周运势以及本月本年的运程预测,提供从为人处世到生活态度、从职业选择到个人理财、从“何时走桃花运”到“合适的(丈夫)妻子人选”等方面的指导、建议。这些内容以先验的、权威的形式陈述,赢得青少年的信任、依赖,仿佛知晓这一切就意味着完全彻底地了解了自己。

(二)寻找另一半

人际交往、群体生活,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内容。慎交友、交好友,是青少年基本的交友取向。通过“十二星座”对性格特征的不同分析,青少年能轻而易举地对周围的人进行星座上的对号入座,了解交往对象的性格特点,以便自己对交往对象进行甄别、选择。

在那些对星座文化推波助澜的网站、图书和时尚杂志中,诸如“如何与不同星座的老师、同学、恋人、上司相处”等内容比比皆是,这对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急于解决群体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比如,处女座的人一般被描述成“爱唠叨,有洁癖,敏感,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因此,“与这一星座的人相处要注意整洁,给其以安全感”。这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建议,很容易被证明是“有道理的”。而这一旦被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交友经历所证明,青少年就会主动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并奉为金玉良言、行动指南。

“星座速配”、“星座配比度归因”等,是星座文化产品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们指出不同星座的人之间的协调性大小、配比度高低,不同星座的人适合同哪些星座的人恋爱、结婚,等等。

如有的青年会说:“我是白羊座的,最怕看见摩羯座的,一见就有不好的预感。”有了这样的先见之明,自觉与不同配比度的人交往就有了主动权,与配比度比较高的人交往能轻松自如、充满自信,而与配比度低的人交往则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防卫意识。正因为如此,星座文化之流行更多地流行在青少年谈情说爱的过程中,“星座文化的主体是单身贵族或在情感边缘徘徊者”。

(三)预知未来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急剧转型、社会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咨询辅导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远未建立健全,在许多地区、行业甚至尚未提到议事日程。成年人面临的发展困难相对较少,依靠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人际关系,基本上可以应对破解。

面对升学、择业、爱情、婚姻等人生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多种可能性,而青少年限于知识、能力、人生经验的局限,经常陷入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对现实的难以把握的矛盾之中,迫切需要足够的关于未来的信息建构自己人生选择的基础。

“星座文化”极力彰显的“预知未来”功能正好满足了青少年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不知道将来定位在哪里,所以总喜欢看运程,做星座测试”,“喜欢看星座,想从中找到未来的方向,找一些建议,给自己一些信心”,这正是青少年信奉、参与星座文化的一种典型心理状态。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公元前3000年左右,巴比伦人把较亮的星划分成若干“星座”,古希腊人以神话中的人物和动物为星座命名。人们依据星座变换安排农耕,靠星座的引领出海远行?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在对星座的日日仰望之中进化、成长、行进,天文学因此成为人们最先掌握的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然而,5000年后的中国青少年还得继续做仰望星座的前行者吗?

古老星座变化多端的组合,现代星座文化蕴含的丰富有趣信息,奠定了星座文化的可人魅力,容易吸引人沉溺其中。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不确定性的困惑和对未来发展确定性的追求,青少年对投己所好的各类星座文化产品青睐有加,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热衷于星座文化并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对形式的喜爱、对心理抚慰的需求。星座文化宣扬的涉及人的性格、恋爱、婚姻、职业、金钱、健康等方面的预测性知识,用一些概括性强、模棱两可的语言作出的普适性描述,充分肯定与善意鼓励的劝诫与忠告,能一次一次地按摩现代青少年焦虑的心,起到减压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就像一碗碗充满精神养分的心灵鸡汤。在笔者所作的访谈中,就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心声――“我喜欢星座(知识),并不是因为我信仰它,而是喜欢看那些很多鼓励人心的句子”。

专家认为,如果只是把星座当作是一种消遣、娱乐,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求,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如果星座从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他们的行为,他们也奉星座为人生助手甚至导师,这就接近于迷信的状态,是一种亚迷信。一味生活在星座所描述的世界中,亦步亦趋地按照“星座运程”、“星座配对”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只可能更加看不清未来的方向,甚至迷失自我,失去奋斗的决心与勇气。显然,在依赖星座指引前行的背后,投射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三、热潮之中的沉思

星座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流行,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疑虑,满足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的某些需要。当代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对人生选择存有困惑,他们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给他们以贴近实际的扶持和引领,帮助他们缓解生活的压力和心理的焦虑。

但是,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大众文化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呢?当青少年深陷某些困惑,而社会预制的教育机构、青少年组织和主流文化机构及其文化产品不能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时,他们转而寻求星座的解释和“忠告”,就是既合乎人的本能又合乎人的理性的行为。在满足青少年发展需要方面,若主流文化不能提供具体的、速效的解决方法,流行文化就有可能取而代之发挥作用。

在这种意义上,星座文化的流行恰恰是对社会所提供的青少年服务产品(尤其是优质服务产品)匮乏的一种补偿。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完善服务于人的发展的咨询辅导工作体系,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尽快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日程。

在各大网上商店里,从绚丽多彩的星座服装到另类怪异的星座文胸,从五花八门的星座玩具到样式别致的星座文具,以及星座手机、星座优盘等数码产品?应有尽有,星座产品高强度地刺激着青少年的购买欲望。这些聪明的商家显然瞅准了星座文化带来的商机,他们开发出的这些星座系列产品在为他们赢得丰厚利润的同时,无疑对星座文化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商业性机构和组织主动介入青少年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种现象。

星座文化的兴起与流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启发我们,在为青少年创造、提供社会服务产品,在青少年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握和引领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趋势方面,我们可以转换思路,改进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尽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呈现更多的社会服务项目,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

星座文化的渊源是古老的占星术,但占星术不是科学,对星座文化的过度迷恋实质是一种迷信。“迷信是傻子遇到骗子的结果”(伏尔泰语),当代中国的青少年不应该成为这样的傻子。进行科学教育,对科学普及事业给予更多支持,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应该成为青少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们相信,只有科学才是迷信最好的解药,避免迷信泛滥的最好办法,就是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只有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一代新人,才会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世界,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伟大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