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欧洲士兵站成排射击不躲藏,中国古代却不同?

欧洲士兵站成排对射不躲藏是傻?

看过欧美两国老一辈战争片的人们应该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之时,双方军队奏军起军乐、整齐划一地踏着正步进入战场,排列整齐后开始,两排人上膛开枪对射,看看哪一方的队伍先散便是哪一方队伍输。不少人看完以后纷纷吐槽,看来中国的“抗战神剧”也不算太傻了,毕竟这欧美对打连掩体都不找掩护都不打就开战,戏剧程度完胜我们的“抗战神剧”。其实欧美人用这样的方法打仗,他们是傻吗?并不是的,他们这样是有原因的。当时大约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样,欧洲大国军队所装备的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滑膛燧发枪,而这种枪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技术不过硬,因此精准度与装子弹上膛的速度都比较慢,据记载,这样一种枪一分钟以内能够打出散发子弹就已经是尖子兵的速度的,普通士兵是完全做不到这个速度的。这样的精准度与发射速度是不利于单兵作战的,如果对方派出骑兵,那么就可以轻松在士兵没有装好弹之前就把士兵解决掉,甚至一发子弹都还没发出,就牺牲了数十名士兵。正因如此,欧洲军事学家就研究出了这种排排站的密集队形,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发射率和子弹覆盖率,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抵御的队形也能够使得这种滑膛燧发枪尽可能地发挥其用处。

与欧洲各国相比古代中国更重谋略

那么古代同一时期的中国又是如何打仗的呢?同一时期最著名的战争应该就是长平之战了,该场战争双方都投入了超过百万的士兵,但他们并没有像欧洲大国那样站成一排对射,最后秦军大胜赵国似乎也不是拼长枪拼赢的,而是秦军一方先用了反间计离间赵国军队,使得赵国军队内部开始内乱并因此替换掉主帅,临场换帅已经是犯了大忌。而后秦军又派人打入赵军,诱敌深入将赵军主力部队调离大本营,最终仅以2.5万大军破了赵军近百万的军力,赢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与欧洲各国相比,中国是有不同侧重点的。或许在欧洲强大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总是能够成为取胜的关键,但在中国却不同,硬碰硬永远只会是鸡蛋碰骨头,如果你不懂谋划不懂兵法,即使再强的军队也会输的一败涂地。即使是在后期明朝装备了先进的火枪后,在萨尔徐一站中,也仍因计策上的失利输给了仅用长矛、弓箭的后金军队,可见一斑。

中西不同原因有二:思想、文化

若要深究中国与欧洲到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其实原因就是两点:一是古时候中国人在战术思想方面的成就已然远远领先了西方大国。虽说中国在某个时期技术是落后的,但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都致力于战术思想的研究,思想的偏重让古人忽略了技术革新的重要性,而孙子兵法也正是中国古代战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就是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古人讲究的是少伤亡,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有最大程度上减少伤亡才能避免民不聊生的状况发生,但西方的思维是追求功与利,只有强制地征服、掠夺才是真正的胜利,这使得他们更加注重战场上的野蛮行为,也更注重技术这种能够直观凸显战斗能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