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南京为什么被称作“石头城”?

公元208年,霸气十足的曹操下给孙权的战书:‘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为共商破曹大计,诸葛亮出使东吴,途中经过石头山,也就是现在的清凉山。诸葛亮跃马登上山顶,远眺近观,不由失声惊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诸葛亮建议孙权迁都。现在清凉山还留有‘驻马坡’的地名。

“公元211年,孙权迁都秣陵,在石头山上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石头城以清凉山峭壁为城基,环山而建。石头城内设置石头库、石头仓,贮放粮食、武器。石城上修建了烽火台。石头城还是孙权重要的水军基地。自东吴之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全以建业为都城,石头城也一直是拱卫都城的军事要塞。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石头城便开始废弃。在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将近2000年过去,饱经沧桑的石头城墙上,砾石剥落,怪石嶙峋,紫黑相间的岩块杂于其中,远看耳目口鼻宛然,俨然一副狰狞的鬼脸,王朝的刀光剑影,奇异地镌刻在了这至丑的怪脸之上,这怪脸,又倒映在城下的碧水当中,怪石无言,但从这无言的山水之中,我们不难读出历史的辉煌与悲怆,荒唐和偶然。

“这种镌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个城市之魂。目前石头城公园已经修葺一新,‘鬼脸照镜子’的景观已然重现。但是,我们并没有把石头城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征景观加以凸现。

“凸现历史石城,方法多种。譬如,将金陵城的历史用石刻的方式,长卷展示,将公园建成一个石城历史博物馆。在现在原址,再现当年古城垣、烽火台、水寨、石库、石街,这是让市民了解城市历史的最好窗口,相信也会是南京旅游的新亮点。”

“让时间不再剥蚀千年艺术”

“不知为什么,奢靡浮华而战乱频繁的六朝时代,竟能生长出如此充满质与力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六朝石刻是不可重复的艺术之峰。

“南朝陵墓石刻,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神态威猛庄严。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盘点南京的六朝石刻,在惊叹甚至惊愕的同时,我们却又痛心地看到这长长一串破损的名单。

“刘裕初宁陵石刻:在江宁麒麟门外麒麟铺,有石麒麟石天禄各一。天禄四足已残缺,今人另作四石墩置于下面。麒麟三腿断裂,一腿完好,今人在下面垫以石墩。

“萧墓石刻:萧墓位于南京市栖霞镇新合村甘家巷四队农田中,在萧恢墓西。墓前石碑一、石龟趺二、石辟邪二。西石辟邪仅存后胯残部。

“萧恢墓石刻:墓在甘家巷西侧。墓前遗物仅石辟邪二,东石辟邪由头至尾、从上到下破裂为二;西辟邪头部残缺,躯体风化,裂纹遍体。

“拿20年前拍的照片跟现在相比,就发现,原来非常清晰的纹饰现在变得很模糊了,石刻上出现了很多裂纹,有的石刻发生断裂。很多石刻被垃圾、杂草或民房包围,有的甚至淹没在水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倾注了先人那么多生命激情的六刻石刻也无可避免被时光剥蚀。近些年来,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狂飙突进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原本缓慢的风化,以成百甚至上千倍的速度加速恶化,对于六朝石刻抢救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有‘就地保护’和‘集中保护’两种声音,但一味的争执只会延误石刻的保护,我们必须马上动手。在立足原址保护的原则下,对于无法在原址实地保护的,要立刻集中保护。”

“让栖霞石窟成为‘东部敦煌’”

“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1924年,寺僧竟以水泥将所有佛像涂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无几。最近个别佛像水泥剥落,可见石质部分仍保存较好,服饰衣纹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风格圆润细致,秀美典雅,与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遥相辉映。

“2000年,栖霞山发现‘飞天’,这个小小的洞龛中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

“西部的敦煌已成为全世界艺术家‘朝圣’之地,而打上了历朝历代艺术风格之印迹的栖霞石窟却是默默无闻。作为南京人,我可以说是心急如焚,我渴望有一天,栖霞石窟能像敦煌一样,能够完美地展现于世人面前,让人们惊愕于它高超的技艺和精美的表现。”

“让石头城真正拥有石头魂”

“以石头命名的城市,大自然格外垂青地以最美的石之精灵相赠。雨花石又名雨花玛瑙,经过了炼狱般的煎熬和冷入骨髓的凝聚,才成就了摄人心魄的美丽。雨花石的历程正如同它的产地南京,这座古城,历经无数磨难却依然开出了璀璨的文明之花。

“‘说法高僧静不哗,缤纷天上雨奇葩。至今台畔灵岩石,犹作烂斑五色花。’关于雨花石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时期,南京城南门外高座寺的云光法师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一天,他在城南一个小山岗上打座说法,云光和尚舌吐莲花,口若悬河,听者如聆天籁,如痴如醉。如此说法一连数日不散。忽然,晴朗的天空飘满了花朵,一时天花乱坠,花落如雨,雨花落地化作五色石子。人们把这石子称之为雨花石。而云光说法的小山岗,就是现在的雨花台。

“这是传说。因为这传说,瑰丽的雨花石,像是有了生命,通了灵性。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纷纷为之倾倒、膜拜。他们从这石子之中发现了人之性灵,看到了人的爱恨情仇,国之兴盛衰亡。

“相比较而言,在南京石文化的历史遗存中,雨花石可以说是人们万千宠爱于一身,文人雅士喜欢它,平民百姓喜欢它,然而不恰当的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雨花石开发企业多为民营性质,管理混乱,乱采乱挖现象普遍,对资源破坏性较大。为了让雨花台有个很好的卖相,雨花石的“美容业”也因此繁荣。最终的结果是,人工打磨的闪着俗气光泽的雨花石大行其道,真正精品难觅踪迹。

“许多精品在藏家手中秘不示人,作为凝聚了南京城精神特质的石头魂,却不能为南京人所欣赏与解读,这是极大的遗憾。我们应该多多开办赏石展览、评比,推出精品名石,提升南京人的精神品位,让南京人真正成为拥有城市精神的高素质市民。”

对孙大亮的采访让作者对生活着的城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理解之后的深深认同。我不知道,大方之士会如何评价他的建议,而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普通市民的拳拳之心。是的,在历史长河之中,石头城被无数次地撞击与席卷。当年喧嚣一时的尘烟和气吞万里的雄心,一一沉寂了,但是并没有就此消失,它们留在了一块块的石头之上。只不过印迹或深或浅。留住这些印迹,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