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中周公说的是谁呀?

周公(?-约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封地,胡称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辅佐武王灭商。武王死后继承王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旦摄政。平定管蔡与武庚叛乱,营建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乐,建立典

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所封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今岐山县北有周公庙风景名胜区,相传是周公退位后生活居住的地方。

殷周交替之际,周公辅助周武王伐纣灭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立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监国。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谣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当武王病重之时,周公尝祝祷祝,愿以身相代,祝文藏于金滕匮中。后成王因天灾震恐,发金滕之匮,发现祝文,乃大感悟,亲迎周公归。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武庚及东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师东征,“降辟三叔”,伐诛武庚,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作《大诰》,收殷遗民。在摄政期间,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较重要的如:广封诸侯,先后封了宋、卫、鲁、齐、燕等七十一个诸侯国,“封建诸侯”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制礼作乐,依据周朝的特点对殷礼进行损益,完善了各种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后来被称作“周礼”或“周公之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公接受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张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复强调“惟命不于常”,不能听命是从;“敬德”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够贪图]享乐,“无康好逸豫”,要知“稼穑之艰难”;“保民”思想,认识到“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罚”,在提倡“敬德”的同时又主张“敬明乃罚”,要有一定的强硬手段人微言轻辅助,但用刑罚需谨慎。周公的思想言论,基本集中在《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多士》、《无逸》、《多方》诸篇中,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周公极为敬仰。孔子曾说: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达孝矣乎!”(《礼记·中庸》)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其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于孔子的推崇,周公成为后来儒家学者最为尊崇的古圣人之一,有时与孔子合称为“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