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政敌当官

王世贞:“有人将刘基比作张良,刘基在谋略上确实无愧于张良,但说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气节,却差得远了。”

刘伯温是世人皆知的伟人,其多方面的成就不仅辉耀历史,也映射现代,但在历史上,对刘伯温的评价也不是一刀切的好,其中王世贞就说刘伯温只是谋略不输张良,但在做官与否的气节上却差许多。这是在一片歌颂声中的杂音,新奇是固然的,但细思却觉得毫无道理。

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气节,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操守,不乞求自己有能力得到的东西,是百度的解释,从这个解释里面真看不出刘伯温有什么不符之处,坚持正义这句,让我想起刘伯温被朱元璋当做枪使去针对李善长的时候,刘伯温不仅没有对政敌落井下石,还从大局考虑,为政敌说话,他完全可以顺势而为,讨皇上欢心,又可以为自己快意恩仇,这还不是坚持正义,有所不为吗?

再说做官与不做官的问题,我不知道是说的功成之前还是之后,若是之前,张良视秦如仇敌,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做官是不可能的。至于汉立之后,张良一生之夙愿已经达成,再加上他本是黄老之道的传人,所为者,大概就是自己的成仙成道了,所以他的不做官,好像也无关乎气节。再说,后来吕后再让他为官,他也是去了的,原因也无非自身富贵而已。

刘伯温就截然不同,他26岁就出仕为官,虽然都是小官,但都是尽心尽力,为国为民,可惜元末政治腐败,而且对汉人也是百般欺压,刘伯温不惯官场陋习,不仅得不到升迁,还因为别人的弹劾而数度辞官,最后,他终于对元朝这个腐朽的政治机器失望了,就回归乡里,不再为官,这是一个读书人普普通通的道路,真的与气节无关,或许我说他不该为元朝之官,可他就是在元朝长大的,他又能在哪儿为官呢,至建明之后,以刘伯温的性格,的确不适合官场。

但朱元璋一介草民为帝王,百般不懂,而刘伯温却是个学术大家,精通治国之道,他又有在元朝多年为官的经验,深知官场弊端,也懂百姓疾苦,所以他明白自己在这个时代应该起的作用,他不愿意看到刚刚建立的明朝风雨飘摇,百姓再回到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虽然看到朱元璋杀心日盛,还是竭力图治。直至收到马皇后提醒,知道危机迫睫,才告老还乡,在乡里茅屋之下,下棋饮酒,不言寸功,但低调如此,还是落到性命不保。